导航
关闭

软文88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软文推广 - 正文

【常用熟语典故】

时间:2024-09-09 浏览:
【常用熟语典故】

熟语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,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结构,熟语面很广,包括成语、谚语、格言、歇后语等。典故为典制和掌故,又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关来历出处的词语。

熟语和典故是中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简明扼要、意义深刻,往往几个字组成的一个熟语或典故,却能表达出一个十分完整的意思,同时又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想法;有时又能够表达出一个历史故事、历史人物。这样读起来余味无穷,印象深刻。这就是熟语、典故的魅力。

【常用熟语典故】

比如“忠言逆耳,良药苦口”,就是一个历史故事。语出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,原文是:“夫良药苦于口,而智者劝而饮之,知其人而已己疾者也。忠言拂于耳,而明主听之,知其可以致功也。”这是韩非子劝说君王听取进言时,不应该追求表面言辞的动听,提出不同意见的言辞往往难听,但却是忠言,对于君主大有好处。后人概括为“忠言逆耳,良药苦口”。多么言简意赅,意味深长啊!

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,经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熟语、典故,说明这种语言形式已经深入人心。恰如其分地运用好熟语、典故,能使话语、文章生动活泼,富有感染力,更吸引人。但是熟语、典故组织多样,都有一定的历史来源,如果不清楚其出处,不了觯其原始的含义,不了解其历史演变,以及现代使用的规律,就容易望文生义,闹出笑话,严重时会影响话语、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。比如“七月流火”是说七月天气逐渐转凉,而非“七月的天气热得像大火炉一样”,这样就有必要正本清源。由安冠英先生主编的《常用熟语典故探源》选择了一百七十多条熟语典故,对其出处、原意、引申义以及现代用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分析,这是一部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。

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、文学经典、哲学经典、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,在这些经典著作中反映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,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与源泉。她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、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,不仅对中国社会发挥着巨大影响,而且也为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奠定了基础。其影响从久远一直延续至今。

出版《常用熟语典故探源》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大有益处的,更是有社会意义的。鉴于目前有些人不重视历史和历史文化的学习,很有必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大力弘扬,这就需要普及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。知识性、趣味性和可读性相结合是《常用熟语典故探源》的一大特色。比如书中的《“七夕”中国的情人节》不仅叙述了“七夕”的来历,而且说明了“七夕”情人之间为什么要送梳篦。再如,书中关于农历节气的描写,没有突出众所周知的春节吃饺子、端午节吃粽子等,而是写出了《大鬼小鬼莫进来》、《端午节“驱五毒”》等等。书中引用了许多古代文献,这也是传播历史文化知识。虽然古文献对有些人来说是一道难关,但本书经过处理后,其语言顺畅,通俗易懂。

“古为今用”是研究历史、学习历史的目的。希望本书出版后,能得到读者的认识和欣赏,在社会上起到积极的作用。目录老少都要有“赤子之心”….“社”、“稷”与“社稷”…….“中国”一词的出处……….情系“桑梓”….“以人为镜”的来历………史上“小学”和“大学”……“青竹”与“青史”…………“黄历”或“皇历”…………古代用年号纪年…………古今相同的“一刻”钟……“黄道吉日”的说法………六十岁称“花甲之年”……春节“福”来了.“大鬼小鬼莫进来”的传说红红火火闹元宵…………立春打“春牛”,二月二,龙抬头……………清明时节雨纷纷…………端午节起源说法多….端午节“驱五毒”…….热在“三伏天”.“七夕”中国情人节….“七月流火”时节并不热……….从“男不拜月”说中秋.“月下老人”从哪儿来·冬至大如年…-“元旦’’含义的演变….敬仰的人被称为“泰斗”……….模范人物称为“楷模”.释“碧血”…….争取最高荣誉地位为“问鼎”….事物的起源比喻为“滥觞”…….称创始人为“鼻祖”….“破天荒”的来历…….“连中三元”步步高升·史上“座右铭”.尊称岳父为“泰山”….尊称对方为“足下”……“下榻”是指尊贵的客人…………古代文人自称“钓鳌客”…………“桃李”代称学生………“、r头”的来历…青年女子称为“青衣”…“秋波”与“投梭之拒”…“咏絮”赞美才女………不贪权贵的“罗敷”……“糟糠之妻”不下堂……谦称自己的妻子叫“拙荆”……夫妻爱称为“卿卿”……元配夫妻称“结发”……中国母亲花是“萱草”…皇帝之妻称“后”………天子的女儿称“公主”…皇帝的女婿称“驸马”…皇帝的女婿称“禁脔”…养子称“螟蛉”…远孙为“耳孙”…称远亲为“瓜葛”………“商人”的历史…茶博士和酒博士………写错和读错的字称“别字”……科举考试与“小题大做”………试院又称为“棘院”……反复考虑称“斟酌”……“推敲”的来历…以笔墨谋生为“笔耕”…“相同”与“雷同”………“腹稿”在胸中…代人做文章称为“捉刀”………把稿费称为“润笔”……称丰富的藏书为“二酉”………“梦笔生花”道李白……“弄璋之喜”贺得子……“伏猎侍郎”贻笑千古…工资称为“薪水”………“孑L方兄”为铜钱………“铜臭”意为讥讽有钱人………钱又称为“阿堵物”……“青蚨”还钱来…借钱称为“庚癸”………“青鸟”又作为信息使者………鸿雁传真情…一古人写信常用“顿首”…古代的书信用泥封…一紧急书信称“鸡毛文书”………“折柳”又代称送别…..依依不舍在“十里长亭”处…一“杏林”代称中医………“悬壶”是中医的标志…“坐堂医生”的由来……男子二十岁称“弱冠”…女子成年仪礼为“笄礼”………“花轿”迎新娘…双“荫”临门的故事……嫁妆中放花生和柏子等………彩礼又称“花红”………古代军营又称为“柳营”………“军令如山”与“军令状”………为何“酒令大于军令”…“袍泽”战友情…打败仗为“败北”………象棋中“兵”、“卒”各五个……象棋盘上的“楚河”和“汉界”…围棋手分为九段………“乌飞兔走”喻时间飞逝………心中默许为“心许”……“身长八尺’’的诸葛亮有多高…“拜倒在石榴裙下”的来历……古时称“客气”为虚伪不真诚…“洗耳”为恭敬地聆听…“掣肘”为从旁牵制……出发又称为“发轫”……“白眼”与“青白眼”……古人夏天也能吃到冰镇食物…释“天知、地知,你知、我知”…隐居山林称为“采薇”…“筷子”的传说…买“东西”不叫买“南北”………“露马脚”不是露出“马大脚”…竹马又称为“跑竹马”…“踩高跷”源远流长……死后“结草”为报恩……“逐客令”的来龙去脉…“三天三夜说不完”的故事……“撞钟祈福”求吉利……“操券”喻稳操胜券……请人给予方便称“借光”………请客叫“做东”…秤杆称出良心…建筑物完工称为“落成”………登徒子不好色…史上浴池称为“混堂”…“汤婆子”和“竹夫人”…孔子梦周公……“南柯一梦”的由来……“大雅之堂”在何处……“紫气东来”与老子……“祝融”是火的代名词…称松、竹、梅为“岁寒三友”……“国色天香”话牡丹……“二十七流”指二十七种行业…道士被称为“羽客”……铁牛石鸡镇洪水………不肖子称为“败家子”…天子和真龙天子………皇帝自称为“朕”………“皇帝”之称始自秦始皇………臣民称天子为“陛下”…帝王的印章称为“玺”…“朱云折槛”与“尚方宝剑”……大臣执笏板朝见天子…唐太宗不过生日………帝王之死称“驾崩”……“陵”为皇帝墓…“一坏土”代称坟墓……古代官府又称为“衙门”………历史上“内阁”的演变…“明镜高悬”与“虚堂悬镜”……“乌纱帽”是当官的代称………“烧尾”贺升官…古代县长被称为“知县”………“父母官”指地方官……“挂冠’’代指辞官………“退休”与“悬车”………“解龟”为罢官…皇帝冕冠上前后有垂珠………龙袍绣有九条龙………官服绘绣章纹表官阶…清朝官帽上有顶戴和花翎……皇宫正殿称为“金銮殿”………古代宫殿前要立“华表”………古代建筑屋脊上装饰吻兽……古代建筑前摆放石狮子………古代笞刑只打臀………老少都要有“赤子之心”赤子,出生的婴儿。如韩愈《行难》:“吾不忍赤子之不得乳于其母也。”也指纯洁善良如初生的婴儿,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。”赤子之心是心中无杂念,现在更需要老少都要有赤子之心。

要了解赤子之心,首先要了解赤子。

“赤子”一词,源于《书经·康诰》中载:“若保赤子,惟民其康乐”意思是说,你对人民好像保护婴儿一样,那么人民就都能平乐安康了。这里的“赤子”是指婴儿,为什么呢?因为刚出生的婴儿就是赤色,所以称为“赤子”。如孔颖达疏:“子生赤色,故言赤子。”

较早记载“赤子”的在《道德经》第五十五章中,老子道:“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毒虫不螫,猛兽不据,攫鸟不搏。骨弱筋柔而握固。未知牝牡之合而腹作,精之至也。终日号而不嗄,和之至也。”这段话里的“腹(zui)”是男孩的生殖器。“嗄(sha)”是声音嘶哑。意思是说:道德修养深厚的人,就像“赤子”一样,毒虫不螫他,猛兽不伤害他,鹰隼不搏击他。他虽然筋骨柔弱,但是两只小拳头却能握得紧紧的;他虽然不懂得男女交合的事情,但是他的生殖器却勃然举起,这都是因为他精气充沛的缘故。整天号哭嗓子却不会嘶哑,这都是因为他和气醇厚的缘故。

另《汉书·贾谊传》记载:“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。”意思是说,太子从婴儿的时候开始,就接受道德礼仪。此之“赤子”也是婴儿之意,如颜师古注:“赤子,言其新生未有眉发,其色赤。”

古人对“赤子”还有另一种解释,清朝李慈铭所撰《越缦堂读书记·槎庵小乘》上载:“尺字古通用赤……赤子者谓始生小儿仅长一尺也。”意思是说,刚出生的婴儿仅一尺长,故称“赤子”。如清朝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提到:“赤,俗借为尺。”及“尺,古书亦借赤为之。”

那么,为什么古代称人民为“赤子”呢?

赤,本意为火的颜色,即红色。甲骨文的赤,从大(人)从火,即人在火上,被烤得红红的。如《书经·洪范·五行传》:“赤者,火色也。”又《素问·风论》:“其色赤。”注:“赤者,心色也。”

后来,“赤子”逐渐被作为人民、百姓的代称。

在《汉书·循吏传·龚遂传》上载:“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,故使陛下赤子,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。”大意是说,渤海的人民被饥寒所困,而官吏们又不体恤,所以才使陛下的百姓不自量力的兴兵作乱。

这是记载汉朝著名循吏龚遂,被宣帝任命为渤海郡太守,当时渤海多盗贼,他鼓励人民致力农桑,人民都卖剑买牛,卖刀买犊,后郡中富裕,境内大治。原文中的“赤子”,就是比喻人民。

胡铨《上高宗封事》:“祖宗数百年之赤子,尽为左衽。”这里的“赤子”也指人民。

《资治通鉴》卷一百九十二记载:唐太宗贞观年间,为抵御边界戎狄等族的侵扰,唐太宗亲自带领各卫、将士在显德殿庭院训练他们熟习射箭技术。

唐太宗每日率领数百人在宫殿庭院内,教他们射箭,并亲自测试,射中箭靶多者,就赏赐弓、刀、布帛。群臣担心他的安全,就劝谏他应该避开这种场合。

唐太宗说:“王者视四海如一家,封域之内,皆朕赤子。”这是说:真正的君王视四海如同一家,大唐疆域之内,都是朕的忠实子民,我有什么害怕的呢!

我们常用的“赤子之心”,即“婴儿之心”,婴儿之心当然纯洁无瑕,没有丝毫杂念,有的是纯真、忠诚。如杜甫《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》:“向卿将命寸心赤,青山落日江潮白。”

可见,用“赤子”代称人民、百姓,历史上主要是指上位者对人民要像爱护婴儿般的给予保护,而人民也要如同赤子般善良、纯真、忠诚地报效国家。

一个人不论活到多大岁数,仍然需要怀有赤子之心。那就是对人民、对国家要忠诚,像婴儿一样没有杂念。

“社”、“稷”与“社稷”在古代,“社”本指土神。《礼记·祭法》:“共工氏之霸九州也,其子日后土,能平九州,故祀以为社。”所以祭祀后土为“社神”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九年》:“后土为社。”《孝经·援神契》:“社者,五土之总神。”五土就是后土,就是土神。

稷,五谷之神。《礼记·祭法》:“是故,厉山氏之有天下也,其子日农,能殖百谷;夏之衰也,周弃继之,故祀以为稷。”这是说厉山氏统治天下的时候,他有个儿子叫农,善于种植百谷;夏朝衰落的时候,周的弃(后稷)能够继承他的事业,所以祭祀为农神。

古人认为稷是百谷之长,所以“稷”指谷神,明朝梅膺祚《字汇·禾部》:“稷,谷神。”《书经·太甲上》:“社稷宗庙,罔不祗肃。”

“稷”还有一个意思是官员,在古代是主管农业的官,称“稷”取五谷之神的意思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九年》:“稷,田正也”,“正”是“长’’的意思。

社稷,原指古代帝王、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。《白虎通·社稷》:“王者所以有社稷何?为天下祈福报功。人非土不立,非谷不食。土地广博,不可遍敬也;五谷众多,不可一一祭也,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;稷,五谷之长,故立稷而祭之也。”

在古书典籍中常用“社稷”来代指国家,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国君死社稷”。意为国君当与社稷(国家)共存亡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”能执干戈以卫社稷。”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,辱收寡君,寡君之愿也。”这是说:君王惠临敝国求福,承蒙君王安抚我君,这正是我君的愿望。《韩非子·难-》:“晋阳之事,寡人危,社稷殆矣。”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又加惠于诸王有功者,使得立社稷。”《史记·吕太后本纪》:“夫全社稷,定刘氏之后,君亦不如臣。”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二回:“却说大夫褒垧,自褒城来,闻赵叔带被逐,急忙人朝进谏:‘吾王不畏天变,黜逐贤臣,恐国家空虚,社稷不保。’’’《三国演义·第二回》:“陛下今不自省,社稷立见崩摧矣!”

那么,为什么国家又称为“社稷”呢?

在《白虎通·社稷》中记载:“人非土不立,非谷不食。”说:没有土地、粮食,人民就无法生存,所以土地和庄稼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,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基石。中国自古便以农立国,可见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,因此历代的君王都很重视对土神和谷神的祭祀。

祭祀就要有场所,就以“社”而言,《礼记·祭法》记载:“王为群姓立社,日大社;王自立为社,日王社;诸侯为百姓立社,日国社;诸侯自为立社,日侯社;大夫以下,成群立社,日置社。”这里的“社”是指社坛。古人封土为社,作为祭祀社神的场所。从这里可以看出,在古代上至天子,下至百姓都有祭祀社神的场所,换句话说,从天子到百姓每年都要祭祀社神。

社,古代指土地之神,按方位命名:东方青土,南方红土,西方白土,北方黑土,中央黄土。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,称五色土,实际象征国土。

北京的社稷坛在现在的中山公园内,建于明永乐十八年(公元1420年),早期是分开设立的,称作太社坛、太稷坛,供奉社神和稷神,后来才逐渐合而为一,共同祭祀。这里原来是辽代扩建的兴国寺,元代又被圈人大都城内,改叫万寿兴国寺,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,在万寿寺的基础上建起了社稷坛。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地方。

社稷坛全园面积约360余亩,主体建筑有社稷坛、拜殿及附属建筑戟门、神库、神厨、宰牲亭等。社稷坛是呈正方形的三层高台,以汉白玉砌成,象征着“天圆地方”之说,坛上铺有中黄、东青、南红、西白、北黑的五色土,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的,以表示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,还象征着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为万物之本。

社稷是古代帝王、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的场所,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,均沿袭社稷的大礼,所以,古代的君王为祈求国土平安,五谷丰登,每年都要举行祭祀社稷大典,久而久之,社稷就成了国家的象征,渐渐被用来代称国家了。

古人祭祀社稷是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国泰民安,这是古人的梦。今人虽然少有祭祀土神、谷神的风俗,但我们在心中也有中国梦,希望祖国繁荣昌盛,国强民富,人民安居乐业,立于世界强国的地位。

 

 

标签: 文化   祭祀

相关文章